欢迎光临辉和科技

物联网新闻

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浅析

        从1995年比尔•盖茨首次提及物联网概念到今天,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,在经历了“虚张声势”的概念炒作阶段后,目前已进入到全面实践应用的新阶段,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。然而,随着近年来物联网安全攻击事件日益频发,对用户隐私、基础网络环境的安全冲击影响也越来越突出。本文从物联网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、物联网存在的安全风险、产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,进而提出相关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。

一、万物互联下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备受关注

1、 各类垂直应用领域受到物联网安全问题影响

        物联网应用涉及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然而近年来多领域发生安全事件:在智慧城市领域,2014年西班牙三大主要供电服务商超过30%的智能电表被检测发现存在严重安全漏洞,入侵者可利用该漏洞进行电费欺诈,甚至关闭电路系统。在医疗健康领域,早在2007年时任美国副总统迪克•切尼心脏病发作,调查部门怀疑缘于他的心脏除颤器无线连接功能遭暗杀者利用,这被视为物联网攻击造成人身伤害的可能案例之一。在工业物联网领域,安全攻击事件则危害更大,2018年台积电生产基地被攻击事件、2017年的勒索病毒事件、2015年的乌克兰大规模停电事件都使目标工业联网设备与系统遭受重创。

2、 物联网安全问题给隐私保护带来严重威胁

       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,涉及用户隐私的海量数据将被各类物联网设备记录,其数据安全隐患也愈加严重。2015至今国内外发生多起智能玩具、智能手表等漏洞攻击事件,超百万家庭和儿童信息、对话录音信息、行动轨迹信息等被泄露;2017年7月美国某公司自动售货机遭黑客攻击,被窃取了数十万用户信用卡账户以及生物特征识别数据等个人信息;我国某安防公司制造的物联网摄像头被爆出多个漏洞,黑客可使用默认凭证登录设备访问摄像头的实时画面。此外,据有关数据显示,10000户家庭每天大约能够生成多达1.5亿个离散数据点。IDC报告显示,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有200-250亿台。海量用户隐私数据被庞大的物联网设备所承载记录,其安全风险系数也被极具放大。

3、 各组织机构纷纷关注物联网安全

        近两年举办的RSA大会、Black Hat等安全大会都对物联网安全高度关注,CES等会议也加大对物联网安全的关注。在RSA 2018安全大会上,诸多关于物联网安全漏洞的讨论被提及,特别是物联网终端设备或智能家居产品。2016年8月,在一年一度Black Hat大会上,物联网安全成为十大值得关注的安全威胁之一,会上黑客展示了对联网汽车、智能灯泡、ATM等物联网设备的攻击。在CES 2016大会上,物联网安全的关注度被排在了智能家居、可穿戴设备和无人驾驶汽车之前,位居第一位。

二、物联网网络的安全风险分析

       当前,物联网逐渐形成了以“云、管、端”为主的3层基础网络架构,与传统互联网相比较,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。

(一)“端”--终端层安全防护能力差异化较大

        终端设备在物联网中主要负责感知外界信息,包括采集、捕获数据或识别物体等。其种类繁多,包括RFID芯片、读写扫描器、温度压力传感器、网络摄像头、智能可穿戴设备、无人机、智能空调冰箱、智能汽车……体积从小到大,功能从简单到丰富,状态或联网或断开,且都处于白盒攻击环境中。由于应用场景简单,许多终端的存储、计算能力有限,在其上部署安全软件或者高复杂度的加解密算法会增加运行负担,甚至可能导致无法正常运行。而移动化作为物联网终端的另一大特点,更是使得传统网络边界“消失”,依托于网络边界的安全产品无法正常发挥作用。加之许多物联网设备都部署在无人监控场景中,攻击者更容易对其实施攻击。

(二)“管”--网络层结构复杂通信协议安全性差

       物联网网络采用多种异构网络,通信传输模型相比互联网更为复杂,算法破解、协议破解、中间人攻击等诸多攻击方式以及Key、协议、核心算法、证书等暴力破解情况时有发生。物联网数据传输管道自身与传输流量内容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。目前已经有黑客通过分析、破解智能平衡车、无人机等物联网设备的通信传输协议,实现对物联网终端的入侵、劫持。在一些特殊物联网环境里,传输的信息数据仅采用简单加密甚至明文传输,黑客通过破解通信传输协议,即可读取传输的数据,并进行篡改、屏蔽等操作。

(三)“云”--平台层安全风险危及整个网络生态

        物联网应用通常是将智能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,然后借助App与云端进行信息交互,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管理。云平台能够对物联网终端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管理,以及对网络的安全管理,如对设备终端的认证,对攻击的应急响应和监测预警,以及对数据信息的保护和安全利用等。物联网平台未来多承载在云端,目前云安全技术水平已经日趋成熟,而更多的安全威胁往往来自内部管理或外部渗透。如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、系统安全防护不配套,那一个小小的逻辑漏洞就可能让平台或整个生态彻底沦陷。而外部利用社会工程学的非传统网络攻击始终存在,一旦系统成为目标,那么再完善的防护措施都有可能由外至内功亏一篑。

三、影响物联网行业安全的主要因素

        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物联网已经逐步成为网络信息安全“重灾区”,其中既有物联网技术本身技术特点逐步累积形成的特性,也有新兴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通病。

一是产业结构复杂。

        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,但在三层架构的基础上更涉及了众多产业 链环节,导致参与角色众多、结构复杂。从终端层的硬件芯片、传感器、无线模组,到网络层各通信运营商,再到平台应用层的软件开发、系统集成、平台服务,这其中各个环节都在整个产业链中不可或缺。这就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、统一认识才能确保不出现大的安全问题。

二是安全意识淡薄。

        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,到2020年,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.9万亿美元。而在产业高速发展、规模急剧扩张的背后,是物联网厂商安全意识淡薄,安全投入不足的现状。一方面,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、价格低廉,很多厂商为压缩成本对安全投入严重不足。Gartner预测,2018年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将达到15亿美元,年增长率保持在27%左右,这跟市场规模相比甚至不足1‰,差距较大。另一方面,多数物联网设备和硬件制造商无法像互联网企业一样重视安全,缺乏安全意识和人才储备。AT&T对全球5000多家企业调查发现,85%的企业正在或打算部署物联网设备,而仅10%企业表示有信心保护设备免受黑客攻击。

三是监管政策及标准体系匮乏。

        2013年国务院在《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中提出“要加强物联网重大系统和应用的安全测评、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,保障物联网重大基础设施、重要业务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的安全可控”,但目前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,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落地。在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,虽然行业内已有多个物联网组织在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,但由于物联网技术更新快、应用场景丰富,导致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滞后于物联网发展,且缺乏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和成熟的安全解决方案。

四、关于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的对策建议

        物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,规模化应用部署也在提速,物联网安全若没有配套措施手段将无法跟上其发展步伐。建议我国在物联网安全政策、标准、应用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推进,加大安全监管力度,引导和促进整个产业对于安全问题的关注,提高从业人员和用户对于安全风险的重视,保障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
        在监管层面,加强监管落实,推动物联网领域的安全标准制订。建议加强整体行业安全管理,建立安全性合规性检测机制,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约束发展乱象,从安全框架体系、安全测评、风险评估、安全防范、安全处置方案等方面推动标准规范制订和落地。

        在产业层面,推动构建物联网全生命周期立体防御体系。在硬件、操作系统、通信技术、云端服务器、数据库等各个模块之间做好统一的安全体系建设,从开发到制造、集成,把安全设计融入到物联网产品生命周期每个步骤,从芯片到硬件、软件、系统,将安全防护作为物联网每个环节必要的配套手段,推动整个产业对安全需求从被动转为主动,让安全紧跟产业发展步伐。

        在技术层面,加快物联网安全技术发展及防范技术研究。建议设备厂商、研究机构等加大对物联网软硬件、操作系统、通信协议、云平台等方面的安全技术的关注力度,研发有效的安全威胁监测发现技术和安全防护技术,团结行业力量打造物联网安全生态。

        在宣传层面,普及信息安全知识,提高安全意识。建议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,同步重视网络信息安全,同时对物联网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,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。此外,建议提高用户网络信息安全意识,在挑选使用物联网产品的同时注重安全防范。

咨询热线 0591-87585506

微信搜索:
物联智能云平台

扫一扫官方微信